明代有大量俍兵俍人自桂西向东部地区迁徙,留下丰富多样的俍兵民间文献,将其与官方文献及口碑资料结合进行研究,能够提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基层社会实例。
俍兵民间文献源出、分布及整理方法
明代俍兵源自桂西土兵,俍人最初指称随俍兵东迁的家属,更大意义上是指一种社会身份;明末清初出现有族称意味的“狼人”称呼,并与“猺”“獞”等并列为具有族群意义的概念。于是“狼兵狼人”成为明代被征调戍守(一般是东迁)的桂西土兵及家属(后识别为壮族)这一特定群体的称号。明代东迁俍兵屯驻于桂东、岭西(即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的12府州,即桂东的浔州府、梧州府、直隶郁林州、庆远府(罗城、忻城)、南宁府(横州、永淳)、柳州府、桂林府和平乐府,岭西的廉州府(灵山、合浦)、高州府、罗定州和肇庆府,俍兵民间文献即分布于这12府州。
将区域内搜集到的文献以归户系统、归群原则进行分类整理是较为前沿和科学的民间文献整理方法。我们依据俍兵屯戍区将其分为西江中下游的大藤峡和八寨地区、郁江中游两广界邻地区、桂东北的边山地区、府江流域地区、岭西地区。区域之下为府州,再到县、乡镇、村落。最终以村落俍兵俍人屯驻点作为归户归群的最基本单位。
俍兵民间文献的独特性
严谨而规范的理论方法确保资料的可靠性。在全面把握官方材料的基础上,搜集到学界未曾利用过的珍稀文本,特别是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找到嘉庆俍兵俍人档案和刑科题本,确保我们较为准确地查找到俍兵俍人的屯驻地,从而甄别似已“消失”的俍兵俍人及后裔群体。
文献多为团队田野调查首次发现利用,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俍兵在迁入地定居发展及与其他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文献。我们走访过近200个村子,访谈对象1300人以上,在俍兵屯驻地采集到的俍兵民间文献及俍兵屯驻地土著及其他移民的民间历史文献约计族谱500余部、碑刻300余通、科仪书及唱本1000余部,契约文书300余份,还有丰富的口碑记录及视频等活态材料。文献之丰富、价值之高远超我们的预期。
俍兵俍人屯驻地的民间文献各具区域性特征。俍兵俍人分布在两广12府州,因不同区域的俍兵俍人发展历程不同,故民间文献呈现出多元性、区域性。俍兵民间文献的叙事方式、内容与迁居地土著族群的民间文献呈现出的历史有异同,因而把握文献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批判性运用史料。
俍兵民间文献类型丰富,有族谱、碑刻、契约文书、宗教科仪书、歌谣唱本等,涉及明代俍兵的征调、戍守及在屯戍地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发展,以及清代俍兵分流和身份认同变迁等。现择其重要且独特部分略作介绍。
记录军功。众所周知,明代土司俍兵是官府正式军事力量的武力补充,其屯戍东部地区是为了协助明朝平定流官区的瑶、僮变乱。我们采集到的诸多民间文献其主体即是记述俍兵如何响应官府调征在各地剿贼立功之事。
记录获田定居及赋役职责。俍兵民间文献一般记载祖先军功后会接记其获田定居的经过,并明确记载所需承担的官府赋役职责,称之为“上马管兵,下马管耕”或者“把守隘口,护民耕种”。如,在横州马山乡采集的《狼目马钦赏凭》(成化三年)记载归德土州俍总马钦应招剿贼后占地定居事。
记录俍户俍田赋税及俍田买卖。俍兵赋役职责中关于“赋”的规定有专门的俍兵粮册,册中详细记述俍户户名、俍田赋税(即俍粮俍米)数量,比如浦北的《特授廉州府合浦县永平司归德三冬民俍粮册执照》(正德十年)就开列了36俍户,共纳秋米120石余,纳银73两余,以及各俍户具体户名及赋税数量。这些俍兵粮册子孙相传,一般情况下规定俍田不能买卖,不过乾隆以后因俍田买卖严重,无法赎回,故朝廷予北流、陆川两县以特例。由此,我们在两地采集到了五份珍贵的俍米契约文书,其中一份嘉庆俍米契约记载刘文洧断卖的税田“米系扶来里一冬陈廷辉户狼米一斗”。
记录俍兵数量、防守区域及免差规定等。俍兵是地方军事力量,不同于里民,其服军(兵)役而免差役。有军役册(碑)记其数量及防守区域,如浦北《嘉靖五目二十四甲碑》记“后塘村狼兵四名,守大山闸口,该目有五甲:丰门甲,狼兵四名,守丰门闸口”。清代俍兵军事职能被削弱,地方里(冬)长有派差役于俍兵,留下俍兵申诉获免差役的碑刻,如桂平石龙的乾隆《遵示禁革碑》碑文称当地俍民“原食狼田,充当狼兵,随时听调操遣,以备不时之虞”。
记录俍兵与土著互动,如助力地方开发、占田诉讼等。俍兵迁居东部地区之后经历了在地化的过程,俍兵文献留下了他们与土著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记载。一方面,他们与土著有利益竞争,比如横州采集的《覃绢公总目粮户凭照》就记载俍目千总覃绢状告四乡六里十冬争夺所拔田土,捍散俍兵之事;另一方面,更多见是俍兵与土著的良性互动,比如参与地方开发,读书科考,与土著联姻,共建社、庙地域文化共同体,受民(汉)影响重构祖先来源故事,改变其族群身份认同等,并最终完成在地化进程,形成区域民族共同体。
俍兵民间文献的价值
反映俍兵俍人迁徙历程。历史时期的南方地区,成批量少数民族自西向东进入汉人主体区域的情况少见且特殊,而俍兵俍人群体即此特例,相比于汉人自东向西、自内陆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迁徙而言,属于“逆向”民族迁徙。俍兵俍人东迁规模大、分布范围广且持续不断,对桂东和岭西的民族构成有重大影响,故此“逆向”民族迁徙的影响力不可低估,这是民族迁徙与民族“三交史”的重要案例,具有典范性。
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研究的基础材料。“狼兵狼人”概念在明代初现时是一种他称,更大意义上属社会身份标签,借助俍兵民间文献,可以改变学界以土司俍兵源流与族属为研究重点的视角,强调自下而上的社会史范式,历时性地阐析俍兵人群及社会身份的演变。透过民间文献,可以看到广西多民族融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层历史轨迹。
使自下而上的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研究获得材料支撑。自下而上的历史过程研究的最大难题是资料欠缺。俍兵民间文献除补官方文献之缺,更重要在于这是俍兵俍人主位视角的材料,真正呈现出此群体的声音及其族群身份认同变化的多维度、多层次和多面向。透过这些资料,我们可历时性地阐析俍兵俍人在地化过程,共时性地分析其旧的社会关系网络解构和新的网络建构及社会文化适应等问题。我们可以对俍兵迁入方式、占田冲突、赋役负担、与里民交往交流交融,包括清代以后俍兵及后裔通过参加科考、建宗祠、编族谱、崇祀正统神明等方式追求文化正统性,重构祖先记忆、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细致剖析,揭示多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提供来自基层的民族“三交史”方面的论证。这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项目“逆向民族迁徙与民族‘三交史’史料整理汇编:以俍兵俍人民间文献为中心”(22VJXG03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